教师手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GUPA教师笔谈之三
人才培养质量是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GUPA人才培养教师笔谈(三)
【编者按】近日,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举行。会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如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实施“1+2”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家畅所欲言。
陈潭(学院院长,政府管理系教授)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立体的、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工作务必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从顶层意义上来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坚持“一个中心”、提升“两个工程”、统筹“三个职能”、落实“四个面向”、推进“五个育人”。坚持“一个中心”,强化党建引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努力把全国样板支部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提升“两个工程”,强化质量监控,全面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流师资、一流团队、一流教材、一流课程、一流课堂,全面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统筹“三个职能”,强化功能协同,贯彻落实新文科教育理念,充分统筹和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引领力、协同力和战斗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机制和完善人才培养环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创设科学研究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通过健全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温度。落实“四个面向”,强化需求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强化资源合理配置、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国内充分比较中立标杆、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五个育人”,强化责任意识,全面厘清岗位职责清单,优化岗位责任行动机制,推进院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思政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提升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从而致力打造“基础牢实、聚焦前沿、面向需求、服务社会”的地方高校新文科教育新样本,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作为一个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一线30周年的“老兵”,一直以来都保持饱满的“敬业”激情和“专业”精神,把“当好一个好教员”和“做好一个好学者”当作是毕生的使命和追求。
刘雪明(图书馆馆长,政府管理系教授)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盛会。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习交流中心,承担着文献汇集、信息开发、阅读推广、资源传递、参考咨询、学科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职能,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图书馆人将秉承“守初心、担使命、促服务、上水平”的服务宗旨,做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助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积极做好文献保障与信息服务等各项工作,优化美化实体空间,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学院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俊贵(社会学系教授)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是一个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最近一些年来,学校及学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行业参与和专家咨询,不断地制定和修订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谓日臻完善、科学和实用,按理说,这已经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指导性规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不足,较突出的问题是未能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教学难度较大的新设课程未能开出,原因是有的教师不愿投入新课程的教学,从而导致一个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创新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二是有些教师不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订到什么教材就讲什么内容,未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提炼、新的整合、新的吸纳和新的创造。三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过度依赖学生自学或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忽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取向的教学和指导,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学完某一课程后并非真懂。四是将创新局限于时尚的数据分析,有的专业在毕业论文指导中过分重视对现存统计资料的“程式化”分析成果,而忽视对深入现实生活进行自主调研或实验所取得成果的重要性。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原因,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却带来了某些不良的影响。为此,我的建议是,在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做好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中,首当其中的一项务实工作就是要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脚踏实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夏宏(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课程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事,关键在于更好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打通联系教师与学生、连接教与学、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人才培养也要适当注意团队建设,并对教学团队进行目标管理,如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的目标,分解成诸如教改立项、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指标。教学团队也要照顾各人的教学、科研个性,又适当凝练力量,直指主攻方向,全力完成团队的重大任务和目标,形成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机制与优势。教学团队还要健全内部协调机制,形成团结拼搏、奋力共进的良好氛围。凡涉及教学、学科建设大事,团队及时通气,做到人人有责,防止推责渎职、争功诿过等教学团队常见病象的发生。
姚华松(社会学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学问一定源于生活,一定与生活关联,社会学尤其如此。走进真实的社会,贴近真实的生活,才能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建设社会,这是社会学学子们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要开展丰富而扎实的田野调查,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我们的理性认识或修正既有认知。向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学习,永远不过时!我一向主张社会学的学生不要一天到晚呆在教室或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要“浪起来”,哪怕是不带目的的“浪”,有事没事多出去晃悠,看看别人干嘛,学会搭讪,学会聊天,学会观察与思考,“浪”的次数多了,社会学的嗅觉自然灵敏了,如果你觉得你对学理问题的发现与捕捉能力相对迟钝,原因之一估计是你“浪”的次数太少了,这应该是社会学学子们的基本功与成人礼,这也即2022年高考作文题里提及的“本手”,这某种程度标定你是不是一名社会学科班生。同学们只有经常“浪”,掌握了“浪”的基本技术、技艺与套路,顺利成为“本手”,假以时日,才有可能升级为“妙手”,才能妙手著文章。
方英(社会学系副教授)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形成理论和实务界不断良性互动的良好机制。虽然理论有时可以指导实践,但更多的时候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教师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与实务界保持联系,有助于及时吸纳实务界的优秀经验和最新资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及时调整。更进一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加强和实务界合作育人探讨,达到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徐凌(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对于政府管理系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其实可以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进行分类培优。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进人才分流,分为创新班(研究型人才培育)和卓越班(管理型人才培育)。对于科研型人才,可以通过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立志考研、深造的学生进行重点培优。所以在研究基本功、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学习上,都会开设特有课程。而管理管理型人才,主要是面对那些读完本科就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学生,需要强调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训练,所以我们在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上,还需要花费一些精力进行体系化打造。
汤秀娟(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学校明确“1+2”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定位和目的,建立一系列机制促进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切实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既为教师明确了育人要求,更为实现“1+2”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提供了制度保障。教书育才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崭新的目标激励一线教师不断提高育人本领,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育好每一位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工作,真正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服务培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贡献我们的力量。
王霞(政府管理系助理教授)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前任公的大声疾呼,今日听来仍然震耳发聩。国之大本,人才也。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发掘、培养人才,教学乃立校之本。当此之际,广州大学召开的人才培养大会,为人才培养做了最好的擘画。教学是百年树木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树人的意识与精神。因为,教学是一种并施热情和表达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谁有自信能够面对种种局面而仍然坚持不懈,谁才有以教学作为志业的勇气与力量。这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需要的毅力与精神。
郭明(政府管理系助理教授)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关于治国理政的学科,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识别的学生是人才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学校人才培养会议精神后反思认为:首先,应较早地帮助学生精准地确立学科思维,通过类似"行政管理学的邀请"或"行政管理学是什么"等优质讲座来帮助学生确立专业思维。其次,可考虑问题导向的培养方式,教材中的理性、抽象的理论知识如何解决转型社会中实践困惑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陷入理论与案例两张皮。学了一堆零碎的知识,但知识如何应用却一窍不通。最后,应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上下功夫,这是解决时代之问的工具。某种意义上,三个反思的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是培养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
胡倩(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高度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了能够培养出更适应未来需求和自身发展的人才,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来说,可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拔尖人才成长平台,通过创新班、试验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更多的学术精英苗子。二是鼓励教师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而是要掌握思维方式,以此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
蔡一村(政府管理系助理教授)
作为专注于治国理政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学科,行政管理有着独特的现实关切与理论脉络。但与大多数专题学科相似的是,行政管理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思想资源,更无法回避与现实的互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有必要重点关注学生对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等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味,努力向学生展示出认识世界的种种视角、观点与方法。其次,需要帮助学生熟悉中国的经验土壤,在田野中检验所学知识,通过理论与经验的对话,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中国,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第三,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具体技能的训练,具体而言就是“一支笔”和“一张嘴”。通过对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配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关切,在帮助学生获得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工具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出这一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清泚(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在低年级开设批判创新思维、逻辑学或非形式逻辑课程,以增强文科学生分析和表达的逻辑性。开设写作能力训练的系列进阶课程。学院各专业在大四年级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但从有限经验所见的学生论文写作实践看,实习和就业可能影响学生对大四课程的专注度。建议可提前到大二大三开设进阶课程,也能与创
新创业等项目的推进同步,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质量。上述写作训练课程可与创新研究课结合,将不同老师的研究方向融入,引导学生投入对感兴趣主题的认真探索和严谨写作。并可探索更多灵活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对学生科研项目的配额,建议加大二、三年级的比例,相对缩小一年级的比例(以一年级已修核心课程及其授课老师支持的项目除外)理由是让一年级学生潜心打基础,避免因为“内卷”压力而急于求成或鸡血十足却草草收场,这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黄鑫(学院行政党支部书记,行政事务部主任)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见识落地,方为人才本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的会陷入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泥沼。施教者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引领。思想引领、道路引领、方向引领,缺一不可。受教者常怀谦逊之心,不以所谓高深之学问而自鸣得意,不以所谓高材之学子而自视甚高;施展才华于社会,观察体会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厚植所有才能于点滴,是所谓人才。
陈亚楠(政治辅导员,学院团委副书记)
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未来之希望,“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所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面对如今才人培养模式,如何以专业知识为引,启发构建完善、成熟、成体系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所有高校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相比建国初期已然步入新台阶,社会公民对于人才的基本概念也已发生显著转变,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灵活运用专业概念、专业思维、专业特点来构建、分析、解构世界,将是未来发展之必然走向。换言之,专业已从生存技能悄然转变为学习技能的技能,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着下一代人的发展方向,社会高度发展后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趋于复杂化和综合化。“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非有大厦之所谓,而是有大师、大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倾向于即使学生步入社会,忘却学校学习的所有知识的细枝末节及细节面目,但对灵魂和道德的熏陶可将受用终身。
林曼曼(政治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共青团应始终与党同心,为党育才,应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鼓励青年们走进基层,走进乡村,走进社会,在疫情防控中磨练意志,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开拓视野,在学术科技研究中增长见识…让青年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播撒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初心留驻在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谭宇轩(政治辅导员,新媒体中心主任)
在才人培养质量方面,受教者要切实根植终身学习理念。不论如何论述,人才的必备技能甚至最强技能一定是学习技能。与此观点相左的唯一可能性在于是否存在天才的问题,不列入讨论。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等于如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的问题,等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此问题解法有二。一为重塑专业认知,将专业学习视为学习工具之一,通过系统的、专业的、深刻的专业学习,全面加强对自身体能、脑力、判断力的认识,并通过不断训练得以提升,为成为综合性人才扎牢基础。二为深刻认识大变局之内涵,变局的事实不会改变,大变局加强了该事实。将学习维度不限于专业学习,辐射于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将学习跨度布局到一生,将受益终身。
教师手记
编辑|赖 珊
编校|黄小哲
编务|肖 栩
编审|杨 芳
监制|王枫云
总监|刘向晖
公告2022
荣耀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